延迟承诺是否应该看做新要约
瑞安律师
2025-04-26
(一)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,要约人若及时通知该承诺有效,则承诺有效;若未及时通知,视为新要约。因此要约人应在知晓此类延迟承诺时,尽快决定是否认可并通知对方。
(二)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因其他原因超期到达,要约人若不想接受该承诺,需及时通知受要约人;若未通知,承诺有效。要约人需密切关注承诺到达情况,及时做出反应。
法律依据: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四百八十六条规定,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,或者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按照通常情形不能及时到达要约人的,为新要约;但是,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除外。第四百八十七条规定,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,但是因其他原因致使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的,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外,该承诺有效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延迟承诺是否视为新要约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。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,一般视为新要约,除非要约人及时通知该承诺有效。因为承诺期限是要约效力的关键因素,超出期限的承诺不符合原要约条件。
2.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通常能及时到达,但因其他原因超期到达,除要约人及时通知不接受外,该承诺有效,不视为新要约。
3.为避免延迟承诺带来的纠纷,要约人应及时明确通知受要约人对延迟承诺的态度,受要约人则需尽量在承诺期限内准确发出承诺,遇到可能导致延迟的情况及时与要约人沟通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结论:
延迟承诺不一定都视为新要约,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。
法律解析:
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延迟承诺有两种情况。其一,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,一般应视为新要约,因为承诺期限对要约效力至关重要,超出期限的承诺不符合原要约条件,不过要约人及时通知该承诺有效的除外。其二,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按通常情形能及时到达,但因其他原因超过期限才到达要约人,此时除要约人及时通知不接受该承诺外,该承诺有效,不视为新要约。在商业活动或日常事务涉及承诺问题时,若不确定承诺效力或遇到相关纠纷,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,获取准确法律建议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受要约人超承诺期限发承诺,除要约人及时通知承诺有效外,视为新要约。承诺期限对要约效力重要,超期承诺不符原要约条件。
2.受要约人在承诺期内发承诺,正常能及时到达,却因其他原因超期到达,除要约人及时通知不接受外,承诺有效,不算新要约。
延迟承诺是否为新要约,要依具体情况判断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法律分析:
(1)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,一般除要约人及时通知该承诺有效外,应视为新要约。承诺期限影响要约效力,超出期限的承诺不符合原要约条件。
(2)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依通常情形能及时到达,却因其他原因超期到达,除要约人及时通知不接受该承诺外,承诺有效,不视为新要约。
(3)延迟承诺的性质并非一概而论,要结合实际情况判定是否为新要约。
提醒:
在涉及要约与承诺时,需明确承诺期限,要约人应及时对延迟承诺表明态度;受要约人遇可能延迟情况要及时沟通。不同案情对应不同解决方案,建议咨询以进一步分析。
(二)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因其他原因超期到达,要约人若不想接受该承诺,需及时通知受要约人;若未通知,承诺有效。要约人需密切关注承诺到达情况,及时做出反应。
法律依据: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四百八十六条规定,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,或者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按照通常情形不能及时到达要约人的,为新要约;但是,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除外。第四百八十七条规定,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,但是因其他原因致使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的,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外,该承诺有效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延迟承诺是否视为新要约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。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,一般视为新要约,除非要约人及时通知该承诺有效。因为承诺期限是要约效力的关键因素,超出期限的承诺不符合原要约条件。
2.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通常能及时到达,但因其他原因超期到达,除要约人及时通知不接受外,该承诺有效,不视为新要约。
3.为避免延迟承诺带来的纠纷,要约人应及时明确通知受要约人对延迟承诺的态度,受要约人则需尽量在承诺期限内准确发出承诺,遇到可能导致延迟的情况及时与要约人沟通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结论:
延迟承诺不一定都视为新要约,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。
法律解析:
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延迟承诺有两种情况。其一,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,一般应视为新要约,因为承诺期限对要约效力至关重要,超出期限的承诺不符合原要约条件,不过要约人及时通知该承诺有效的除外。其二,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按通常情形能及时到达,但因其他原因超过期限才到达要约人,此时除要约人及时通知不接受该承诺外,该承诺有效,不视为新要约。在商业活动或日常事务涉及承诺问题时,若不确定承诺效力或遇到相关纠纷,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,获取准确法律建议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受要约人超承诺期限发承诺,除要约人及时通知承诺有效外,视为新要约。承诺期限对要约效力重要,超期承诺不符原要约条件。
2.受要约人在承诺期内发承诺,正常能及时到达,却因其他原因超期到达,除要约人及时通知不接受外,承诺有效,不算新要约。
延迟承诺是否为新要约,要依具体情况判断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法律分析:
(1)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,一般除要约人及时通知该承诺有效外,应视为新要约。承诺期限影响要约效力,超出期限的承诺不符合原要约条件。
(2)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,依通常情形能及时到达,却因其他原因超期到达,除要约人及时通知不接受该承诺外,承诺有效,不视为新要约。
(3)延迟承诺的性质并非一概而论,要结合实际情况判定是否为新要约。
提醒:
在涉及要约与承诺时,需明确承诺期限,要约人应及时对延迟承诺表明态度;受要约人遇可能延迟情况要及时沟通。不同案情对应不同解决方案,建议咨询以进一步分析。
下一篇:暂无 了